买房,其实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。这些年,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购房者在买房这件事上走了弯路。尤其是对于没有买房经验的首次置业群体来说,更是如此。对于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产,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买的最贵的“商品”,所以,在买房之前,无论你是首次置业、还是二次置换,多做一点功课,是必要的。这篇文章,麦田房产就和大家讨论一下在北京买房的原则和建议。 01 买房的“不可能三角” 对于很多人来说,在买房时常常会陷入“理想主义中”。谁都想买位置又好、房龄又新、价格又低的房子,但很遗憾的告诉你,这三个因素叠加起来刚好构成了买房中的“不可能三角”,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,一个房子位置好、房龄新、价格低三者很难兼具。 位置好、房龄新的房子价格贵;房龄新、价格低的房子,一般都位于位置偏远的郊区;位置好、价格又低,那不是妥妥的“老破小”嘛。如果你“恰好”碰到一个位置又好、房龄又新、价格又低的房子,你的第一反应不是窃喜,而是要警惕“会不会房屋的产权存在问题”。 其实,无论在哪个城市,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房子。买房者的第一课,要学会接受房子的不完美。 02 不要把边缘需求上升到绝对需求的高度 很多买房人,分不清自己的核心需求和边缘需求,一通需求罗列下来,发现没有几套符合条件的房子可选择。 买房的第一件事是一定要做需求排序:你买房的第一需求是什么,第二需求是什么。如果你的第一需求是通勤,那就首先考虑地铁沿线或者公司周边的房子;如果你有了孩子,并且和父母同住,那居住空间大很可能就是你买房时首要考虑的因素。 有人想要落地窗、有人想要个高大上的入户门、有人想要小区里有个运动场……这些要求都是房子的加分项,但在我们的购房决策中,不能把这些边缘需求当成选房子的绝对标准。我们之前遇到一个购房者,在买房的时候,把落地窗作为选房的第一标准,没有落地窗的房子全都不考虑,这样的选择面会减少很多,从交易的角度,你的选择越少,你可议价的空间通常也就越小。 正确的做法是把这些选项当成附加项,在选房时优先考虑满足这些条件的房子的同时,还要衡量选择这些时要付出的额外代价。如果一个落地窗要你多付出100万房价,你还会认为落地窗是非要不可吗? 买房不是简单的条件筛选,而是需求价值排序,千万不要因为内心的某个小执念,错过更多合适的房子。 03 买房之前,一定要考虑板块的成熟度 一个城市的发展,在一定时间内,是有边界的,北京也不例外。 我们打开北京的地图,发现北京其实仍有大片未发展的区域,这些区域,通常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洼地。换句话说,这些板块从发展到成熟,是需要时间的。我们以亦庄的发展为例,早在上世纪90年代,就在亦庄建立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,但那时候的定位还是产业园,直到2010年前后,亦庄才迎来了大跨步的发展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亦庄,是经历了十多年建设才成型的。 所以在北京买房时,也要注意看一下这个板块的发展成熟度。纯居住板块,一般的成长周期在五年以上,而产业板块的发展,时间则更长。 那些“北京买哪儿都行,反正早晚都会发展起来”的想法是十分要不得的。如果这个地方三十年都发展不起来呢?人生又有几个三十年可等。 04 买房,一定不能有“历史包袱” 为什么很多新区的发展,最先享受到发展红利的通常不是本地人? 说白了,外地人看一个新区,看到的是这个地方的规划、配套、产业、就业。对新区的接受度会更高。而本地人一提到新区,因为对新区有历史记忆,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她的过去:“这个地方,十几年前不就是一片菜地嘛?来这儿遛弯我都嫌远,更别说在这住了。这边都快六环了,六环能算北京吗…… 此外,很多买房人的“房价历史主义”的想法也比较普遍:“这边的房子,我之前来看过,三万块钱一平都没人买,现在五万卖给谁啊,谁买谁傻……”这些都是典型的在买房时,在自己判断时掺杂了“历史包袱”。这就导致你不能客观地判断当前板块价值。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进入新常态后,房子“闭眼买”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,虽然房子不能十全十美,但是家可以。在买房路上,我们一定要有所取舍,才会选到相对心仪的房子。
|